人民日報談海外購痛點:應明确跨境電商平台的

 公司公告     |      2020-12-04 10:57:04


跨境電商平台作爲境外商家和境内消費者的溝通平台,應承擔跨境消費維權的溝通協調義務。這類平台應意識到,價格足夠低、物流足夠快并不能讓消費者放心購買,解決維權難才是抓住了跨境消費的痛點。

堅持“交易便利化”與“維權便利化”并重。在簡化海淘商品通關手續、配建保稅區倉庫的同時,應盡快暢通售後維權渠道,提升投訴回應率,建立有效的消費糾紛解決機制。
  伴随跨境電商發展,消費者足不出戶就能“海外購”“全球購”,消費更爽了。然而,無論境外旅遊購物還是“海淘”,一旦商品出現問題,消費者維權并不容易。“買得爽,用得不爽”成了海外購的通病。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調查發現,在海外購消費者反映最突出的問題中,除運送時間太長這一問題外,代購商品質量有問題、海外商品驗貨難、運輸過程中遭破損、無法正常退換貨等占比已超過50%。
  跨境消費涉及不同國家或地區,售後服務環節較多,這是消費者維權難的客觀因素。最近,上海讀者趙某反映他的一次維權經曆,就很有代表性。當時,趙某在美國亞馬遜網站購買高途樂(GoPro)防水相機,使用後發現進水。趙某向電商平台投訴,該平台讓他聯繫品牌商;給品牌商留言,對方回複說需聯繫中國區客服;趙某緻電中國區客服,客服稱不在其售後服務範圍内。一番被“踢皮球”後,趙某向本地監管部門投訴,得到的回複是:“您在國外商店購買相機,消費行爲地不在國内,不屬于我們的消費投訴受理範圍。”這一次跨境消費維權,出現電商平台、品牌商、監管部門對售後服務“三不管”的情況,消費者有苦難言。
  跨境消費火熱是國際貿易自由化和便利化的産物。快速增長的跨境消費帶來的維權難題如果不能及時有效地解決,不利于消費潛力的釋放以及消費者體驗的提升。解決跨境消費維權難題,應堅持“交易便利化”與“維權便利化”并重。有關部門在簡化海淘商品通關手續、配建保稅區倉庫等促進交易便利化的同時,應盡快暢通售後維權渠道,提升投訴回應率,建立有效的消費糾紛解決機制。
  其實,建立跨境消費維權的多邊協調機制早有嘗試。中消協及地方消協組織與香港、澳門、台灣地區的消費者組織已建立起多種合作關繫,以合作轉辦的形式解決消費者投訴。但全球範圍内的消費維權因爲涉及法律、習慣、語言等問題,消費維權更複雜。特别是如果消費糾紛發生在境外或經營主體在境外等原因,境内有關執法機關難以行使管轄權,無法約束商家行爲。
  與更多國家和地區的消費維權機構建立雙邊或多邊協調解決機制難度很大,還需相關部門創新協作機制,爲跨境投訴牽線搭橋,讓消費者維權有方、投訴有門。
  解決跨境消費維權難題,還應明确有關電商平台的責任義務。跨境電商平台作爲境外商家和境内消費者的溝通平台,應承擔跨境消費維權的溝通協調義務。這類平台應意識到,價格足夠低、物流足夠快并不能讓消費者放心購買,解決維權難才是抓住了跨境消費的痛點。即使是注冊在境外的跨境電商,隻要業務涉及境内市場和消費者,境内監管部門也應建立保護境内消費者合法權益的有效機制。
  海外購物維權是世界性難題,溝通協商成本高,但跨境購物也是民間商貿往來的重要組成部分,暢通維權、提升體驗無疑有利于促進商品流通,實現共同繁榮,值得境内外相關部門合力尋求解決之道。
  “竹密不妨流水過,山高豈礙白雲飛?”在激烈競争的全球市場中,一定會有越來越多的中國品牌書寫風流。未來,一張張中國名片上,将更加清晰地标注中國産品的美譽度,也将見證中國民衆的創造力。